“讲好黄河生态故事”系列报道之三:生态黄河

发布时间:2020-07-06 来源:


      悠悠黄河,气势磅礴……滔滔黄河水从小浪底水库奔涌而出,滋润着沿岸山川。

  济源全域位于黄河流域,济源的山山水水皆与黄河生态息息相关。

  多年来,愚公儿女倾心呵护母亲河,坚持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之路,让黄河母亲永葆生机。

  坡变梯田 “拽”住入黄泥沙

  初夏时节,下冶镇坡池村,层层梯田如链似带,仿佛巨幅绿色五线谱奏响在山间田野。

  然而,曾经的坡池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曾流传着一首民谣:雨涝流泥浆,肥土顺水走,种苗连根丢,百姓心里愁。”驻坡池村第一书记李光明介绍,坡池村毗邻黄河,山高坡陡,土薄石厚,一下大雨就是滚坡水,泥土越冲越少,全都流进了黄河,水土流失较重。

  坡池村当年的景象,在过去并不是个例。黄河流域一向生态脆弱,位于太行山下的济源尤其如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济源水土流失面积达151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近八成,年均水土流失433吨。

  为改变这一现状,守护好“清清黄河水”,济源大力推行坡改梯工程,即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动员农民在荒坡上凿石围堰、运土回填,将坡地改为梯田。受益于这项工程,坡池村的2000亩坡地从此变了样。

  坡池村坡改梯工程是济源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济源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陡坡开荒全面禁止,90%的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

  陡坡变梯田,有效阻缓了坡面径流,“拽”住了入黄泥沙,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打造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保障了济源沿黄地区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沿黄绿化 构筑绿色屏障

  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愚公儿女扛起构筑南太行和沿黄生态屏障的重任。在济源,黄河与林海,始终紧密相连。

  成片的侧柏与刺槐迎风挺立,一眼望不到头……国有济源南山林场副场长李红运望着南山生机勃勃的景象,心里有道不出的喜悦。许多年前,沿黄山区大风狂作、漫天黄沙让他睁不开眼的景象仍留在脑海中。

  “正是这些树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使沿黄山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李红运介绍,南山森林多年来涵养水源2000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5万立方米,等于在南太行黄河中上游筑起了一道天然屏障。

  山区、丘陵占总面积八成以上,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这是许多年前济源生态的真实写照。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培育,济源条件相对较好的荒山已基本完成植树造林,剩下20万亩困难地造林任务。

  这些困难地多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植被盖度小,水土流失严重,传统的挖小坑、栽小苗、靠天活的造林方式不适应现实需要。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反复试验,济源摸索出了一套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的“五步造林法”,造林成活率也从20%跃升至90%以上。

  突破环境限制后,济源在沿黄区域的造林绿化之路越走越宽:先后打造济邵高速、石寺路、阳下路、黄孤线、克留路沿线以及孔山、玉阳山、南山、黄河三峡、东阳河等困难地造林精品工程10万余亩;启动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沿黄生态涵养带建设项目,对沿黄约43公里范围进行造林绿化……

  愚公儿女构筑起的绿色屏障,极大改善了沿黄区域的生态环境,让济源成为植物的“宝库”、动物的“天堂”。目前,济源的森林覆盖率达45.06%,居全省第2位;境内有包括红豆杉、青檀等在内的植物1800余种,包括金钱豹、黑鹳、白天鹅等在内的动物700种。此外,近70万亩人工林每年可涵养水源500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

  如今,黄河济源段林丰草绿、碧波荡漾,行走两岸,令人心旷神怡。

  湿地修复 养护“黄河之肾”

  日前,走进坡头镇连地村沿黄生态廊道,只见薄雾苍茫,碧波万顷,芦苇荡漾,鹭鸟齐飞,仿佛来到桃源之境。

  这般美景之所以呈现,得益于近年济源对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视。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等功能。为养护好“黄河之肾”,近年,济源加紧建设沿黄生态涵养带项目,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倾力打造“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的生态新城。

  去年,济源全面启动湿地生态恢复项目。其中,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项目(连地段)规划总面积62公顷,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林地22公顷,新增灌木地及草地8公顷,恢复水生植物12公顷,涵养100万方水体,容纳万只鸟类栖息。

  从忽视到重视,一片片湿地,因其生态效应,日益被视为“生态明珠”。济源正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等方式逐步修复各类湿地,计划到2022年实现湿地保护率不低于67%,增加湿地面积9000亩,努力实现洲岛点点、流水至清、万鸟齐飞、鱼翔浅底的湿地生态。

  《诗经》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令人瞩目的生态黄河美景,正在济源一步步变成现实。

 

(来源:济源日报)


主办单位: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水利局
单位电话:0391-6633141
单位地址:济源市行政二区8号楼
网站标识码:4190010030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1732号
电子标识编号 CA172680000407602790000
举报投诉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26号

技术支持:河南九华云软件有限公司(0391-662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