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生态故事”系列报道之一:监测黄河

发布时间:2020-06-15 来源:


          编者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战伟指出:保护黄河是千秋大计。济源全域都在黄河流域范围之内。谋划好济源的工作,既要立足于黄河干流和支流,又要着眼于济源全域范围,整体谋划、统筹实施。济源的山山水水和黄河生态息息相关。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这是济源持续发力,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有力印证。
  本报即日起,推出“讲好黄河生态故事”系列报道,旨在让黄河文化的精髓有序传承并发扬光大,助推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济源好声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九曲黄河,水天一色;砥柱中流,波澜壮阔……在示范区境内,偌大的黄河水面一望无垠,碧波荡漾,堪称一幅美轮美奂的风景画。
  济源境内有大小河流200余条,皆汇入黄河。
  在黄河边美丽的小城里,有这样一群人,为了保证黄河中下游三省人民的用水安全,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用匠心测量着大河脉搏、守望着四季黄河。
  他们,就是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人。
  精益求精的品质
  取样、核查、出数据、写报告、电话汇报、编写专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济源黄河监测人每日的工作常态;不分节假日,不管风吹日晒,顶高温、冒酷暑,早已习以为常。
  当人们享用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时,当人们看到碧绿清澈的河水一路欢唱流向远方时,有一个人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个人就是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主任、出境水质监测“哨兵”王亮。
  5月22日,记者看到王亮正在通过生态环境部云学院直播监测课程。他讲课专注认真,听课人数达1251人。
  谈起监测,记者能强烈感受到王亮内心的挚爱和欢愉。他说,18年前,21岁的他结束部队生涯,被安排到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前身——济源市环境监测站工作。
  2002年至今,他每天的工作都是采样、分析、查数据。如果发现水质异常,他会在第一时间查污染源,保证黄河小浪底水质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14年7月,他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十大江河卫士评选活动,晋级全国前15名,被誉为济源出境水质的“把脉人”。
  2018年,他是河南省第一个完成国家水站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点位论证报告编写(南山站),这份报告被作为模板在全省推广。
  2019年9月,他被借调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参与制定国家水站实施细则、技术规定的编写,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为指导全国水站建设、运行、验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匠精神需要敬业、精益和专注。王亮无疑把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监测人郑群同样也是一名具有坚守和情怀的‘工匠’。”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站长、高级工程师张建平说。
  郑群,曾经10年一个人守护着机房,每天早上伴着黄河水声起床,晚上伴着黄河水声入睡。3600多天里,他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到80天。
  “匠心,就是在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监测人都深谙这个道理。
  追求卓越的创造
  5月初,记者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去年10月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最美水站”的小浪底南山水质自动监测站。
  该站位于豫晋交界处的邵原镇毛田村,下距小浪底大坝39公里。红黄相间的2层小楼毗邻黄河,低调内敛,别致雅静;白色的栅栏外,绿树环绕,心旷神怡。
  据了解,这里可检测溶解氧、氨氮、总磷等9项监测指标,视频监控可远程观看水质自动监测站内采水设备、自动监测分析仪器、供电系统、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等设施的运行情况。
  2018年3月以来,为了完成南山水质自动监测站“最美水站”建设,监测人从项目选址到现场勘验,从手续办理到常态督导,从挂图作战到马上就办……凭着监测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凭着自身技术过硬的底气,出色完成了水站建设的全部任务。
  “最美水站”,名副其实。所到之处,尽显现代、科技、舒适、美好。在全国众多水站中能够脱颖而出,无不彰显监测人追求卓越的结果。
  追求卓越,是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人一直秉承的工作作风。
  在小浪底大坝下游3公里处,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还托管了一个国家级水站——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站。该站1999年11月建成投用,20多年来,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实时、准确传输有效监测数据上百万个,为国家水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竭尽全力的服务
  为了黄河中下游群众的用水安全,监测人成了水质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守望者”和“吹哨人”。
  在今年初的疫情阻击战中,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人用一个个真实的监测数据,为做好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是监测人,再大的风险,也必须上,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沁河水质自动监测站,是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地方。
  “那里位于济源与山西交界的地方,距离济源城区单程最少有100公里,都是盘山公路,道路崎岖,每去一次,都让人难忘。”
  “如果遇雨雪恶劣天气,需要乘坐火车赶往监测站。下火车之后,还要走两公里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徒步穿越黑漆漆的山洞。”
  监测人常常调侃自己,不是在监测站,就是在去监测站的路上。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管理的“顶梁柱”之一。谈起环境保护,很多人不陌生,但其背后环境数据监测工作的艰辛,却鲜为人知。
  无论风吹雨打日晒,济源环境监测人员都要出外勤到企业、河流、出境断面等处采样。在遇到突发环境事故的时候,他们还得保证随叫随到。
  在济源生态环境监测战线上,他们扛着监测仪器,背着采样器皿,穿行于大街小巷,奔跑于溪沟草丛,第一时间将采集样品送回实验室。
  “既然在监测这个岗位上,就要做好服务,保护黄河无恙。”被人称为济源监测技术“探索者”的赵小学说道。
  “危难之际,监测人更应守土有责。疫情期间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时,很多地方因为封村,我们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现场采样。虽然累点儿,但为了大家的饮水安全,心也是暖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监测人员说。
  越是危急时刻,越是要往前走,这个时候拼的是勇气,考验的是监测人的智慧和毅力。
  “能肩负这样一份责任,苦点儿累点儿都值得。希望母亲河能够年年安澜、时时健康。”这是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人的心声。
  济源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成铖说,生态环境监测是专业性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单调、枯燥的工作,但他们发扬新时期生态环保“铁军”精神,不怕苦、不惧险,当好“侦察兵”,做好“分析师”,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来源:济源日报)

主办单位: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水利局
单位电话:0391-6633141
单位地址:济源市行政二区8号楼
网站标识码:4190010030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1732号
电子标识编号 CA172680000407602790000
举报投诉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26号

技术支持:河南九华云软件有限公司(0391-6629292)